说到人才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,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:“培训贵,不培训更贵。”此言颇有哲理,耐人寻味。
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第一要素。人才从哪里来?最大量、最主要的是靠培养。培养,是进行专门而系统地教育和训练使人成才。无培养或培训难出人才,单位就没有发展、难有未来。而培养培训人才,无疑是一个相当昂贵的过程,不仅要花费一定时间,还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金。认知科学表明,在现代社会中,对于体能、技能与智能的获得,社会支付的成本比例为1∶3∶9,而三者对社会财富贡献的比例为1∶10∶100半岛app最新。世界银行一份报告显示,劳动力平均每人多受1年教育半岛app官网,收入至少要提高2.4%,GDP也会相应增加。这就告诉人们,人才培养尽管成本较高,但却是效益最大、收获最快的投资。
经验表明,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,才能使用上一流人才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时常把培养与使用混为一谈,片面地认为使用人就是培养人,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。其实,培养是增长其才干,使用是发挥其才干,不能简单地把使用等同于培养,光使用而不培养,人的才能总有枯竭的时候。培养是增强人的理性思考能力,使用是提高人的感性认知能力,光埋头苦干而不善于依据学识规划、总结,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。培养是让人掌握“道”,使用是让人熟悉“器”,“道者导也”,只有以“道”为重,方能找到破解各种难题的“钥匙”。
还有人把“培养出人才”与“实践出人才”简单等同起来,这种看法同样有些偏颇。列宁就曾指出:“战火的洗礼可以把一位学者变成优秀的战斗员,可是,没有科学,没有军事知识,单靠大批和炮弹,则不可能把最勇敢的人造就成为熟练的军官。”实践无疑是重要的,但任何实践总是具体的、历史的,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军事变革,要超前培养出明天部队建设所需新型人才,光靠目前的实践条件、实践水平显然有一定局限性。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,只有经验没有知识,这样的经验是不稳定的;只有知识没有经验,这样的知识是不成熟的。
路线确定之后,干部就是决定因素。在战火纷飞、战事频仍的年代,战斗一线自然急需各种将才,战争实践当然能够锻炼干部,然而我们党还是下决心采取多种措施培训指挥员。抗战时期,经过延安各类院校培训、各种机构集训的干部有20多万人,而且大多数以后都成为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骨干。这种眼光和魄力,无疑为我们当下如何培养人才、怎样多出人才提供了生动教范。
人才是强军之本,育才是当务之急。如今这样的话似乎人人耳熟能详,可一旦落实起来往往就变了形、走了样,个别领导对人才的态度远不如对钱财那么重视,对培训经费的投入远不如吃喝招待那么慷慨,对入学深造干部的使用远不如土生土长的那么顺当。之所以如此,恐怕就在于缺乏那么一种战略眼光、前瞻思维,只图急功近利,处理不好播种与收获、投入与产出的辩证关系。显然,我们在增强认识自觉性、强化培养主动性、推进机制规范性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正所谓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在培养人才上多花些精力、多下点工夫,虽然眼下花费多些,但长远看却是物超所值。